焦点访谈|中国“十四五”提供优质生态答案,
发布时间:2025-10-23 10:13
央视新闻(焦点访谈):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部署,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。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主张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,绿色发展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挑战。同时,我们克服困难,积极行动,建设美丽中国迈出了重大步伐。今天的节目中,我们来回顾一下绿色进度卡报告。绿色发展是质量发展的基础,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。五年来,面对全球形势和环境形势的变化,对于管理问题,我们克服障碍并积极应对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绿色发展情况如何?让数据来说话。森林覆盖率是我们肉眼可见的“绿色”指标。 “十四五”规划框架建议,到2025年,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4.1%。进展如何?不仅提前完成,而且还超额完成了目标。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5.09%。要问绿化增量有多大,那是相当于陕西省面积的森林。令人高兴的是,五年来,世界上每四片新绿叶,就有一片是中国贡献的。中共中央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郝东:“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,体现了我国森林资源建设的推进,第二是系统性人类文明建设的科学原理。山、水、林、田、篱、草、沙的治理。森林覆盖率和造林规律不断提高,数字背后的科学性不断提高。 “提高森林覆盖率不仅仅是种树那么简单。事实上,五年来,在绿化过程中,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,做了很多更细致的工作,克服了很多困难。森林覆盖率从24.1%跃升到25.09%,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,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挂牌成立, 实施后,纳入120多个原始自然保护区,显着提高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稳定性和维护能力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,当地居民通过生态等多种形式直接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l 管护、生态搬迁、特许经营。首批五个国家公园在家门口为近 5 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管理,在最艰苦、最困难的立地条件下,开展绿化绿化大规模作业,通过人工干预扩大绿化疆域。 2023年,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部署,提出打好近10年攻坚战“三北”工程。如今,变化正在发生——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“绿领巾”,科尔沁沙地正在恢复青草景观。今年以来,我国多个锁定沙漠边界的项目已一一关闭。边缘建有绿色屏障。五年来,我们的“绿色家庭底蕴”更加深厚更深层次,森林蓄积量突破200亿立方米,提前实现2030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界定贡献。 “三北”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建设工程1.64亿公顷,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融为一体;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.49亿公顷,其中造林面积1.85亿公顷,相当于福建一个省,新增森林蓄积量相当于更广阔的希纳山森林面积。说完了看得见的“绿色”指标,我们再来谈谈看不见的“绿色”指标。单位GDP能耗是“十四五”框架下备受关注的“效率指标”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要减少13.5%。目前,答卷给出日期为: 从 2021 年起到2024年,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率达到11.6%,符合“十四五”目标发展要求。郝东:“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压力加大、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,取得成绩来之不易。还有我们自己的战略预判,我们也落实了自己相应的战略设计,不断释放产业升级的空间。”这个指标实现起来困难吗?要知道,这是建立在“十三五”期间GDP能耗下降15%的基础上的,而且还会继续下降。郝东:“就像减肥一样,从一个胖子变成一个比较匀称的身材,再从一个比较匀称的身材变成健美的身材,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、更多的努力。我们带来了大规模的绿色产业和技术的更新和预防措施,出台了一系列绿色政策和程序。今天,我国正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。节能减碳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要求,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主要引擎。节能减碳不仅需要技术支撑,从能源利用的角度来说,还必须从源头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。这意味着此前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必须改变。 “十四五”框架明确提出,要加大风电、光伏发电规模。不久前,在新疆哈密,百万千瓦“光热+光伏”项目实现满负荷并网发电。预计年产清洁电力近20.67亿千瓦时,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63万吨。在内蒙古,我国首批采用10兆瓦发电机组的大型陆上风电项目也已投入商业运营。近年来,戈壁沙漠成为“能源绿洲”,“风力发电机森林”也在深海不断挺进。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,产业的筋骨也同步强健。尤其是传统产业,通过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升级,“绿色含量”得到了大幅提升。说到水泥厂,我们都知道它是碳排放大户。在山东青州,一家水泥厂率先使用了第一条全氧燃烧碳捕集线。这种高效的“碳捕集器”可以从更多的地方提高废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。 超过 20% 到超过 70%,这使得更复杂捕获二氧化碳。这一创新不仅使工厂的水泥生产变得“绿色”,而且与传统工艺相比,整体能耗降低了40%。 “十四五”是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。转型的威力有多大?我们发现这样一组数据:可再生能源装机电量占比从40%提升到60%左右;全社会用电量中,每用电3千瓦时,就有1千瓦时的绿色电力;全国绿色工厂数量增至6430个,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25%以上;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已建成并稳定运行,覆盖全国60%以上的碳排放量。说到绿色生态,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水和水。d 空气。 “十四五”框架也为此内容设定了艰巨的任务:到2025年,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.5%,达到水面或优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达到85%。今天,我们发布了这张卡报告:到2024年,地级及全国地级城市水质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.2%,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.4%。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四年超过90%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、研究员陈建鹏:“大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两项指标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。‘十一五’至‘十三五’期间,我国排放量r污染物逐渐达到峰值并实现大幅削减。随着污染防治和减排进程的推进,主要污染物减排的边际成本加大,减排难度加大。想想,确实不容易。在如此严峻的条件下,我们从哪些方面做起,让天更清、水更清?陈建鹏:“通过改革,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效率,持续推进超建设排放改造,持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。五年来,为了提升蓝天幸福感,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,我国新能源汽车正‘跑’上一条激动人心的曲线:2021年销量352.1万辆, 并将继续以年均50%以上的增速增长,保有量将达到1200万辆2024年,今年前8个月,我国新车上市率达到45.5%,而2020年,这一数字仅为5.4%。如今,道路上每 10 辆汽车中就有 1 辆由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。此外,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也融入到生活细节中:乘坐公交车、地铁可以积累碳积分,废旧家电可以回收利用……绿色低碳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成为一种可以理解、可参与的日常生活。我们赢得了保护清洁水的战斗。沿黄九省区污水处理完成率超过90%。黄河干流水质稳定,连续三年保持II类。共同保护长江经济带、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。沿江化工企业“搬迁”史无前例“十年禁渔”全面启动。江豚追浪、鱼跃飞鸟的生态景象频频出现。曾经“干涸的水源”的渔民成为保护长江的“生态卫士”。让天更蓝、水更清,五年来,累计完成4100万户散煤治理;淘汰高排放汽车近2000万辆。 2024年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、汾渭平原细颗粒物(PM2.5)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%、10%、20%;全国已普遍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3000多个,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率超过90%。无人能敌青山,青山必胜我绝对辜负了人民。五年来,中国在广阔的土地上以深刻的绿色革命铸就绿色发展新理念,为世界增添了更多“绿色中国”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中国脚踏实地、长期努力,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,努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。
购买咨询电话
400-123-4567